千亿球友会

党报荐读:小升初后球队解散,足球困境如何破解?

  • 发布于:2024-12-12 13:39:00
  • 来源:24直播网

随着冬日暖阳的照耀,一声清脆的哨响在空气中回荡。传球、过人、射门,伴随着场边的欢呼声,12月8日,济南市历城区凤鸣学校的操场上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比赛——2024“泉城杯”济南市校园足球赛小学男子乙组比赛。

苏籽衡,是历下区崇璟小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虽然只有9岁,但他的球龄已有三年之久。他的母亲高凤玲虽然担忧初中后学业压力会让他无法继续踢球,但同时也看到了足球给他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踢球与学业似乎成了孩子们和家长们面临的两难抉择。不少在足球场上充满激情的少年,在面对小升初的节点时,常常因为学业的压力、足球成材率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职业道路的不明朗而选择告别心爱的运动。而随着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少初中甚至难以凑齐一支完整的足球队。

“12岁退役”的现象,已经成为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济南市被选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他们试点推进了“一条龙”培养机制,构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足球特色学校升学体系,确保每个学段都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以济南市槐荫区大金小学为例,这所学校的足球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通过与一墙之隔的济南育华中学结对,两校的足球资源得以共享,从教练到场地器材,全部打通。这样的模式使得育华中学的足球队员们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升入优质高中,继续他们的足球生涯。

在历城双语实验学校,4支足球队、130多名队员覆盖了不同年级。为了保障训练时间,学校为离家远的学生提供住宿,并有30名教师轮流值班。这所学校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校长常说:“先当好学生,再当好球员。”这种理念也使得济南市900多所中小学校中建立了800多所校园足球队,注册学生足球运动员达到了3万余人。

而在校园内,踢球与学业并不再是“单选题”。通过举办各类班级联赛和公开课,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教会孩子们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文明观赛、尊重对手的素养。这种全环境育人的方式也使得济南市的学生体质连续五年提升,今年更是跃居全省第一。

然而,制约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不止“12岁退役”。专业足球教师的稀缺、足球场地的不足以及场地标准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济南市的部分学校通过聘任退役职业球员和高水平教练来提高训练水平。同时,他们也借助外部资源,如泰山足球俱乐部等专业机构的支持,打通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的通道。

总之,在济南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踢球与学业并非不可兼得。通过优化比赛设计、共享资源、专业指导以及外部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济南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之路。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体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阅读: 学校 足球队 足球教练

最新资讯